曾令琪,是哈尔滨华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英语专业的毕业生。2024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澳门大学硕士研究生,成为华德人才培养的又一典型缩影。从英语竞赛的领奖台到国际学术舞台,他以语言为舟、以文化为桨,在跨越山海的教育接力中,诠释着华德学子“学以致用,报效家国”的使命担当。
扎根华德沃土,以“985基因”锻造核心竞争力
“华德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资源丰富,这里既有严谨的学术氛围,又有以父母之心育人的温度。”谈及选择华德的原因,曾令琪目光灼灼。他表示,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人员,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曾令琪大一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大二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六级考试,大三通过专业四级考试,并屡次获得校级奖学金。
“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非常支持我们参加各类专业竞赛、考取职业证书。”大学期间,曾令琪先后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创新英语挑战活动翻译赛(英译汉组)三等奖、第十八届工商银行“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第八届黑龙江省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二等奖、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展专业创新创业实践竞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并考取了国际人才英语考试中级证书。“参加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作为团队负责人,我和伙伴们一起攻关克难,将跨学科思维注入实践,最终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些参赛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翻译能力、同声传译能力,也让我懂得了如何团队协作,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淬炼多维素养,在创新实践中突破边界
“未来的翻译绝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人机协作下文化解码与再创造的智慧工程。”面对AI驱动的语言技术浪潮,曾令琪展现出前瞻视野。他深知,在元宇宙、量子计算等新技术重塑全球话语体系的今天,翻译人才必须成为“科技+人文”的跨界行者。为此,大学期间曾令琪在精进专业的同时,还主动拥抱变革,培养了诸多兴趣爱好。
“翻译需要熟悉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不仅要准确,语言还要优美流畅,避免生搬硬套。因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人员,要涉猎多领域,掌握多专业知识。”大学期间,曾令琪在提升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还学习了3D打印技术、VR技术应用与实践、无人机组装与操控、信息化办公等现代前沿科学技术,并考取了微软领英生成式人工智能职业基础证书。这种“科技+语言”的双螺旋成长模式,正是哈尔滨华德学院“新文科”建设的生动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温暖与多彩交织的成长密码
回忆起在华德的成长历程,曾令琪难忘恩师教诲。“有段时间,我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些迷茫,陈媛丽老师不仅耐心、细致地解答了我的疑惑,还与我分享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和体会。她说希望我能坚持梦想、不忘初心,那些鼓舞的话语让我倍感温暖,也激励着我不断奋勇前行。我特别感谢老师们对我的谆谆教诲与悉心指导,是他们用爱心、细心与专业匠心,为我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曾令琪表示,大学期间像这样温暖的小事数不胜数,同学们和老师的关系更是可以用“亦师亦友”来形容。“在华德学习和生活是一段充满活力和独特体验的旅程。校园里的学习氛围很好,寝室环境整洁,设施齐全,还有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我可以专注于学业的同时还能享受社交和休闲时光。记得有一年夏天,学校举办校园音乐节,看到了好多知名歌手,同学们一起近距离感受音乐现场,是至今难忘的一次体验。”
如今,坐在澳门大学的教室里,曾令琪正朝着“国际传播使者”的目标迈进。“澳门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45名,我希望在这里可以进一步锤炼‘技术+语言’的双核能力,未来利用所学知识,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从华德出发,带着技术淬炼的锋芒与人文浸润的温润,走向世界坐标下的更大舞台。曾令琪的跨越式成长,印证着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生命力。当语言艺术邂逅智能科技,当文化使命呼应时代脉搏,他的未来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