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友展示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校友展示 > 正文

​魏景志:从华德到哈工大,他用643.6分证明逆袭从来不是奇迹,而是坚持的轨迹!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15 16:10      编辑:校友之家

魏景志,是哈尔滨华德学院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2021年,他以初试成绩377分、总成绩643.6分的优异成绩,成功考取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他参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基于半实物仿真平台的多传感器多目标跟踪”“一体化仿真系统设计”等多个课题项目,用行动诠释华德人“诚毅、求真、笃学、强技”的精神内核。

选择华德:一场理性奔赴

谈及与华德结缘的起点,魏景志回忆,是高中的物理老师建议自己报考的华德。“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老师跟我说,去报哈尔滨华德学院吧,这个学校在同类院校中是很不错的,老师的水平也都很高,去学校好好学习,然后考研。当时我记住了两件事,一是哈尔滨华德学院,二是考研。”魏景志表示,正是老师的这一建议为迷茫中的自己指明了方向,这一报考选择也成为自己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除了老师的建议,真正让魏景志坚定考研信念的,是入学后的所见所感。“在开学第一课上,校长讲到2011级董常青学长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的故事,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以董学长为目标,又听到学校的百名学生考取研究生计划、‘三个尖子’培养计划等对考研学子非常友好的措施,当时觉得选择了这所学校十分幸运。”

研途深耕:不断突破边界

在华德,魏景志解锁了全新的学习模式——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课堂-作业”的循环,这里的教育更具纵深:专业课堂上的理论被拆解成清晰的逻辑链,实验室的实操则将抽象公式转化为可触摸的工程语言。“在华德,专业老师除了在课堂上细致入微的讲解外,还会带领我们周期性走进实验室进行实战作业,在华德,知识从不是纸上谈兵。”

为让知识落地生根,魏景志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学习法则:“大学教会我最重要的一课,是‘主动权的移交’。”他解释道,“老师是引路人,但真正的知识疆域需要自己开拓。”图书馆成为了他的第二课堂:从掌握文献检索技巧,到建立跨学科知识图谱;从泛读专业期刊到精研竞赛真题,他将自主探索的能力锻造成打开学术之门的钥匙。这种能力很快显现实效——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他不断地向专业老师请教,并在高数老师的鼓励下踏上竞赛之路。2018年-2020年,他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这些参赛经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都为他后来的读研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返母校:寄语学弟学妹

2024年夏天,在毕业三周年之际魏景志受邀重返母校,作为校友代表参加2024届毕业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活动现场,他表示,华德校园里书声琅琅的课堂、充满生机的体育场、灯火通明的图书馆都是华德人的“独家记忆”,每个人在毕业后都将经历不同的环境与变化,但永远不变的是自己身为华德人的光荣、责任与担当。他寄语学弟学妹们:

准确定位,做一个有规划的人。要未雨绸缪,而非临渴掘井。无论未来是升学还是工作,选择一线城市还是留在家乡,进入新兴行业还是传统行业,从事技术岗位还是管理岗位,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志存高远,做一个有梦想的人。无论是“甘于寂寞坐冷板凳”的科研工作者,还是“巧手精工能利器”的大国工匠,亦或是“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战士,都要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要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要相结合,为社会发展尽自己一份责任。

敢为人先,做一个勇创新的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科技高新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发展,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认知。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精益求精,主动融入这个不断变革、充满机遇、富有挑战的时代大潮,继续以脚踏实地的精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既能沉得下心做事,也不忘仰望星空。

从华德学子到哈工大的科研新锐,魏景志的故事,是新时代青年“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缩影。如今,他计划攻读博士学位或进军科研领域。“与顶尖学者交流、参与行业前沿项目,是母校给予我的底气。”魏景志在追求卓越的路上,永远心怀热忱,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