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尔滨华德学院毕业,考取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保送攻读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进入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工作,次年博士后进站,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成为智能协同制导专业主任设计师,连续两年考核“优秀”,独立承担三院重大创新课题1项,参与论证、研究多项各军兵种课题——这是90后女孩王燕燕的进阶旅途。从一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子,到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的工程师,再到中国航天科技领域的年轻力量,她的每一步都诠释着“厚积薄发”的深意。
冰城启航,在新工科世界里种下野心
2010年,王燕燕从河北邯郸奔赴冰城,在哈尔滨华德学院开始了她的追梦之旅。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堂上,她沉浸在电路设计与信号处理的海洋中;实验室里,她常与同学通宵调试代码、优化算法。那些在社团活动中收获的友谊、在竞赛中磨砺的韧劲,都成为她成长的养分。回忆这段时光,她仍心存感激:“华德不仅教会我专业知识,更让我懂得团队协作与坚持的意义。”
在校期间,王燕燕展现出卓越的学术潜力。她多次获得“三好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母校的严谨学风和师长们的悉心指导,为她埋下了科研报国的种子。通过四年的不懈努力,王燕燕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被保送该校博士学位。回望本科阶段,王燕燕感慨:“华德是我人生的转折点,这里让我从懵懂学子成长为有目标、有担当的青年。”
逆流而上,科研领域里的“她力量”
硕博阶段的哈尔滨工程大学,王燕燕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清晨六点的图书馆、午间实验室的盒饭、凌晨两点的论文修改——她像一台精密仪器,将时间切割成科研的切片。发表SCI论文时,审稿人经常惊叹于她的创新思路,而王燕燕却云淡风轻:“创新加努力,那是科研人必备的素质。”
博士毕业后,王燕燕进入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工作。对于她职业的选择,有人质疑:“工科专业需要体力与耐力,女性扛得住吗?”对于这样的“刻板印象”,王燕燕坚持“蔑视限制,突破自我”,并以“优雅而锋利”的科研工作风格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那些曾质疑她的人,最终都透过她的赫赫学术成果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
苍穹为证,在钢铁森林中绽放蔷薇
2020年,王燕燕肩负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使命,投身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核心技术研发。在这里,承载着战略科技力量的火箭尾焰在深邃夜空中绽放,作为新时代航天人的她,在智慧驱动的控制中枢里潜心攻关航天器智能控制系统研发,用一行行精密代码筑牢大国重器的数字基石。这位青年工程师以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壁垒,在航天装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勇攀科技高峰,以创新引擎助推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为维护国家空天安全贡献科技尖兵的核心力量。这位90后女孩早已完成了成长路上的重要蜕变,如今的她,既可以潜心执行科研任务,又可以站在国际学术会议的舞台上自信发言。
“女性特质不是弱点,而是另一种维度的优势。”对于她的“自信”,王燕燕这样诠释:“耐心让细节无懈可击,共情力让团队协作如交响乐。” 如今,她的科研工作已嵌入国之重器,她时常望向自己的来时路,并以此来勉励自己:在最严苛的环境里,也要绽放出惊心动魄的美。